Allen Bradley 1756-LSP
Allen Bradley 1756-LSP
Allen Bradley 1756-LSP
Allen Bradley 1756-LSP
分布式系统输入/输出系统 随着流水线、自动线、生产线的发展和扩大,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要求也随之提高。因为原来的输入、输出的走线距离为十几米、几十米,后来的要求提高到上百米,甚至几百米,所以带来的问题有两个:一是输入、输出的距离过远,信号衰减过大,导致了误动作,甚至无法工作(现在的接线距离通常限制在四百米以内);二是输入、输出线都采用并行接法,随着距离的增加,电缆的费用也不断增加,而且给后来的校线、调试、运行和维护都带来问题,所以使得项目的整体拥有成本(TOC)大大的提高了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,自动化制造厂家推出了结构称为远程输入/输出系统(Remote Input/Output System),它的特点是CPU机架与输入/输出模块(输入/输出机架)**行物理上的分离,也就是用于远程输入/输出点的输入/输出模块不再安装于本地机架,而是安装于远程机架。本地机架与远程机架采用远程通讯电缆来连接,远程机架的输入/输出模块再连接周围的输入/输出点。这样就把原先的并行电缆,改变成现在的串行电缆(远程电缆),减少了接线成本。(理论上讲,把并行连接改为串行连接,系统的可靠性是下降了,这也是结构变化所要付出的代价吧) 我们要知道,这种结构上的变化是有技术含量的。因为远程输入模块在了输入信号后,要经过处理,先把它们转换成数字信号,再把它们变成一种数据帧,常被称之为某种特定的“协议”,具有规定的格式,然后经过远程分站模块、远程通讯电缆,到远程主站模块,传送到CPU站进行处理,处理后的结果再经过远程主站模块、远程电缆,传回给远程分站模块,经“翻译”后,由远程站上的输出模块输出给执行机构。 我们即得益于远程系统,也受制于远程系统。远程系统中的远程主站模块、远程电缆、远程分站模块成了整个系统的软肋,所以要格外重视。我们考虑问题的原则是:担心哪部分弱,容易出问题,就加强哪部分的实力。比如说:担心远程主站出问题,我们就对主站模块做冗余;担心电缆出问题,就对电缆进行冗余;担心分站出问题,就对分站模块冗余。应该说这种系统都是可以实现的,考虑到系统的造价问题,很多厂家采取了折衷的方案:远程主站、远程分站各为一个模块,但有单口和双口之分,用于连接一根或两根远程电缆,实现了电缆冗余。 冗余的电缆也有不同的工作方式,无外乎有以下几种方式:两缆同时工作,把信号比较后,再进行输出;两缆同时工作,仅取一个信号进行输出;两缆一用一备,直到用的一根出了问题,才进行切换;两缆一用一备,按时间间隔进行切换。用与备的切换完全由系统控制,自动进行,用户一般无需任何操作。至于厂家采用哪种方式,即要考虑实现的技术难度,也要考虑实现的商业成本。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,这就是一种选择吧,也是一种差异化竞争。总之,对于用户而言,双缆总是比单缆要可靠性高,心里觉着塌实。 以上谈的是硬件部分,下面再说说软件部分。因为工业现场的环境比较恶劣,比如:灰尘、震动、冲击、电压波动等,**影响就是来自现场的大设备,如:大电机的启动和停止,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:接触器的吸合与断开,软驱动器启动和停止,变频器的运行和停止。还有一些高压、中压开关柜的运行等,都带有很强的电气干扰和电磁辐射。而它们通常也都与自动化系统的控制柜放在一起,而它们非常容易对低电平的通讯信号产生影响。因此,抗干扰就成了工业通讯要解决的首要难题。 为了解决现场的干扰问题,除了在物理上要采用带屏蔽的电缆、屏蔽线单端接地、信号线两端加接终端电阻、动力线与信号线分开布线或者保持一定的间隔、自动化系统与其他系统分开接地外,还要在通信的协议上下功夫。前面提到:远程协议都有规定的帧格式,而其中的一部分就是要对传送数据的周期性进行检验,确保传输的过程准确无误,这部分内容被称为FCS(frame Check Sequence)-帧检测序列,它是一种检测算法,专门用于通讯数据的检查。常用的算法有两种:循环冗余码校验(CRC:Cyclic Redundancy Check),和纵向冗余码校验(LRC:Longitudinal Redundancy Check),有8位、16位和32位之分,位数越多,校验能力就越强。 校验的基本原理是:发送数据之前,在发送端系统要对传送的数据帧中的数据进行计算,比如CRC的运算,把得出的结果放在FCS段,使之成为一个数据帧进行传送;数据经过传送,并被目的站接收后,在接收站对接收数据帧的数据进行运算,当然是和出发时的相同运算,得出的结果再和接收数据帧中的FCS内容进行比较,如果一致则说明传输无误,这一帧的传送任务完成,进行下一步的工作;如果不一致,则说明传输有误,告诉传送源请求数据重发。发送端通常会有一个重发的次数限制,比如3次,如果连续发生错误就说明线路有严重故障,甚至已经断开,系统会停止再试,马上向CPU和上位机操作员报警。 集散控制系统 在过程控制行业,也称为仪表控制行业,也从分立的仪表控制发展到了集成的控制系统,被称之为dcs(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)系统。我国在引进这种技术时,为了阐述分散控制、集中管理这个理念,把它翻译成:集散控制系统,而不是分布式控制系统。但我们从英文的内容看到:DCS是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简称,强调的是“分布”的概念。 什么是分布的真正含义呢?从概念上说,所谓分布就是要分散危险,也就是说,不能因为系统中的某个元件或部件出问题,而造成整个系统的瘫痪。从结构来看,就是把控制系统比较重要的部分,如CPU,分散到几个CPU来实现;如存储器,分散到多个模块执行;如总线,变成冗余的网络进行;如操作系统,变成基于实时网络、多任务操作系统。 下面就对比我们非常熟悉的PC机,来理解DCS系统的结构。当老师介绍PC机的构成时,可以知道是由中央处理器(CPU),内部存储器(RAM),外部存储器(硬盘),内部总线(ISA,VESA,PCI等)和输入设备(键盘、鼠标、光驱、摄像头等),输出设备(显示器、打印机、绘图仪等)等构成;而DCS系统就是把上述的部件,变成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单元(每个都相当于独立运行的PC机),来分散风险。 比如:DCS系统中的过程控制器和逻辑控制器,相当于两个CPU,分别完成仪表控制和电气控制;应用数据管理器相当于内部存储器;历史数据管理器相当于外部存储器;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相当于部分输入/输出单元;而所有的节点单元都通过实时的局域控制网络――相当于PC内部在线,连接在一起,构成了基本的DCS系统。可以看出:DCS系统是PC经过放大了的系统。但从系统的实现上,发生了质的变化:不因为某个节点单元发生故障,而造成整个系统的失效。不像我们的PC机:经常死机,需要重新驱动! DCS系统不光分散了危险,也分散了CPU的负载。PC机中的所有工作都由一个CPU来做,而DCS系统中,则由多个CPU来实现,从而降低了每个CPU的工作量。应该说,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,因为CPU的负载超过某个值时,如80%,可能会造成过热、死机等问题,就是说:具有发生故障的潜在可能性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游戏玩家,用“**飞车”来测试CPU的性能,实际上,这是一种超负荷测试,来检验CPU的能力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,仅仅使用集成度和时钟频率来提高CPU的性能的方法,遇到了物理和材料方面的极限,所以,无论是英特尔,还是AMD都采用双核与多核技术来提高CPU的性能。这也从反方向证明了
Allen Bradley 1756-LSP